摇摆不定
今天,亚洲股市看起来将会继续摇摆不定,关税的影响悬在上空,就像一架摇摇欲坠的大钢琴笼罩在人群密集的街道上——而北京恰好位于其正下方。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直言不讳:中国被边缘化,而美国则在迅速推进与15到17个其他国家的定制贸易协议。信息很明确——如果他们想要解除这个滴答作响的关税炸弹,下一步必须由北京来做出。
这种景象无法再糟糕了。两大全球巨头正锁定在一场危险的经济对峙中,双方都不愿意退缩,即使成本不断增加。对于亚洲的风险市场来说,这是一场没有安全网的高空行走。直到某种情况出现裂缝——或真正的握手达成——预计交易员会保持紧张,轻仓位操作,波动性也会被紧紧锁定。
更直接地说,亚洲的开盘看起来疲软,在美国股市的晚盘技术反弹和接下来的一系列风险事件之间受到了压制。期货显示香港和悉尼的微幅波动,而美国的标准普尔期货合约在周一动荡的交易后下跌。
随着四月的紧张局势接近尾声,不要期待五月会更温和。波动性仍将保持紧绷,头条新闻的快速变化将主导局面。美国五天的反弹——自去年十一月以来最长的一段时间——现在面临着艰难的考验:科技巨头的一波财报,以及关于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数据发布。周一短暂提振亚洲和欧洲市场的乐观情绪,在美国交易员以“杯子半空”角度看待全球经济的混乱局面后迅速消失。
尽管有些人会将这一市场停滞解读为风险偏好气球的经典放气或动能耗尽,真相更为简单——这是高风险考验前的教科书式整合。面对充满科技财报和美国宏观硬数据的紧凑日历,看到交易员调整持仓并不奇怪。这里的回调或横盘整理并不是破裂;而是聪明资金在为可能是对关税造成的损害的经济现实检查铺路。曲率现在已经嵌入数据中,而这就是交易的设定。
非线性收益正排队等待。围绕这一数据的持仓和期权到期意味着一旦出现大波动——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将触发自我强化的流动。预计在尾部会有巨大波动。如果数据远低于预期,美元可能会大幅下跌——这得益于那个因曲率和伽马驱动的反馈循环。
与此同时,周一美国美元的下跌暂时提振了海外货币,日元受到了来自风险对冲流动的强力追捧。但在表面之下,真正的故事仍在酝酿:全球投资组合中有2至3万亿美元的未对冲美元资产。如果即便是其中一小部分资金被对冲或拉回本土,你将面临结构性美元撤回的风险——这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这个交易机会实在太重要,无法忽视。
早期迹象表明这一进程已经开始。而且这并非是一群热钱在每天的新闻上翻炒,而是深入的风险管理,缓慢而精准。高管们、日本基金的首席投资官(CIO)和真正的资金分配者正在幕后悄然移动棋子。没有头条新闻,没有闪烁的屏幕——只有稳定、看不见、不断的重新定位。当这一切最终在主要经纪商的交易记录上显现出来时,你将不得不追逐那股已经形成的美元抛售;最好还是提前布局。
底线:亚洲正走入四月的洗礼,而伞上却有些漏洞。持仓将保持谨慎,直到美国的数据考验解除——如果就业数据表现不佳,预计美元将走弱,波动性将飙升,风险市场将迅速回归防御模式。
亚洲外汇依然是风暴的中心
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的制造业指数刚刚跌至疫情时期的低点,企业高管们用“混乱”和“疯狂”形容关税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近60%的人指出,提高关税将直接影响到2025年的收益,许多人坦言他们再也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来保持需求。底线:美国的滞胀风险正在闪烁红灯,美元又一次遭到重击。
对于亚洲来说,情况大相径庭。关税的打击作为需求侧冲击,而非供应压力。中国领导层试图在昨天的刺激政策发布会上发挥他们一贯的“冷静自信”作风,坚守扩大现有措施的政策,并暗示人民币偏稳。但真正的增长风险正在渗透,而政策调整是否能弥补这个漏洞仍然不明。
在美国国债收益率下滑的推动下,美元在隔夜小幅走弱——这一切最初是由达拉斯联邦储备制造业的骤降引发的,然后又因贝森特事先预告的突然消息显示国债借款需求比预期下降而进一步加速。通常,轻松的融资环境会给美元带来顺风,但当经济数据闪烁出衰退风险的霓虹灯时,任何对美元的追捧都会迅速减弱。
亚洲外汇市场则因为低收益的背景而获得了一定的支撑。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MYR)表现良好,随着真实资金重新进入区域市场而不断上涨。与此同时,人民币的表现滞后于这一走势——这并不意外,中国的出口管道每天都面临更大的压力。流动告诉你一切:交易员正在转向那些关税影响较小的地方。
流动信息才是真正的故事。印度的优势与日俱增。中国企业正在拼命寻求印度出口商的帮助,以掩盖他们对美国的出货——从白标交易到全面的联合品牌方案,无所不包,以规避关税。印度不仅在坚持自己的立场;它还在关税套利游戏中积极获得优势,而日本则加快谈判以锁定优惠地位。
忘掉杂音——真正的经济正在僵化。全球供应链在关税战争、物流瓶颈、能源短缺和结构脆弱的共同压力下正在遭受重创。货运量正在崩溃(OTVI暴跌),集装箱积压在增加,从亚洲到美国的生产线也都陷入停滞。
零售库存正在消失。中小企业惨遭重创。连大公司也开始退缩。日产汽车刚刚给汽车行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导致超过50亿美元的损失,因为他们无法获得芯片。裁员、工厂停产、削减产能——生存模式已经开启。
与此同时,资本开始嗅到血腥的味道。高管团队、基金首席投资官、在日本终老的资深人士——他们已经开始动起来。不是热钱,而是战略轮换。默默无声,却力度十足。
市场尚未对此进行正确定价。上周的波动压缩是标准教科书式。但在交易表面之下,供应方面的崩溃正在酝酿一场冲击波。如果贸易瓶颈无法解决,我们将面临系统性边际压缩、需求冲击和世代经济降级。这就是我为什么只会在1至2个月的时限内交易股票(在我看来,美国市场在技术上是看涨的)。
关键信号值得关注:
OTVI = 仍在下降。集装箱运费 = 开始下滑。软商品+工业产品 = 崩溃。消费者调查 = 恐慌正在加剧。
这不是演习。
下一次流动性危机不会是因为银行——而是因为供应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增长急剧下滑,快于中央银行的反应速度。